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文眼聚焦】鲜章平:榆树

2016-05-29 新疆兵团卫视

在人生的长河中,总会有一些人和事,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里。有些时候,不用打捞,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。在兵团作家鲜章平的生命里,有这样三棵树-沙枣树、榆树、白杨树,不畏风沙,不怕盐碱,顽强地生长在新疆大地上,牢牢地扎根在他的血脉里,今天【文眼聚焦】专栏推出他文章“三棵树”中的榆树,请欣赏! 





榆   树

 作者:鲜章平

我家老屋门前的一棵榆树,生长了快30年了,却只有碗口粗细。虽然现在已是人去屋空,但是每次回到团里,我都要去老屋看看。抚摸着榆树粗糙的树干,我的心里总是会泛起阵阵涟漪,感概时光的流逝,感慨生长的艰难。


打小起,在我的心里,最崇敬的树就有榆树,究其原因,就是他的顽强,遒劲。所以我中学时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:榆杨,一是因为喜欢这两种树,二是暗合我的姓氏之谐音。

论外形,榆树是不能和白杨树相提并论的,他没有白杨树的高大笔直;论味道,榆树叶无法和沙枣树比拼,他没有沙枣花的香气袭人。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我喜欢他的热情。因为他自有他的古朴和踏实,就像我故乡的老邻居,一个个皮肤黝黑,外表粗糙,却是那么亲切,憨厚中透着真诚。最为可贵的是,他们不挑环境,随遇而安。记得小时候,我的家在距离伊宁市10多公里外的一个山沟里,父母和一群煤矿工人一起,用很原始的方法在煤矿里挖煤,工作艰苦而危险。


后来据说是煤矿挖到了透水层,无法继续了,这个叫做61团煤矿的单位便整体搬迁回了远在80多公里外的团辖地域。由于没有更好的安置地可选,团里便划了一块荒无人烟、遍地石头疙瘩的戈壁滩,算作是安身立命之处。于是61团便多了一个叫做园林二连的番号。那一年是1979年,我刚上小学。

既然是叫做园林二连,自然不能徒有虚名。作为老革命的连队干部,父亲和大家一起,冒着炎炎烈日打土块,盖房子。然后是植树造林,开荒造田。包括母亲,包括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们,她们挥汗如雨的样子,我敢肯定今天的“女汉子”见了也会自愧不如。后来我才知道,当初被“发配”到煤矿去挖煤的人大多是变相的“劳改”,随着“文革”的结束,大多数人得到了平反,可是并没有人因此而去上访要“国家赔偿”,也没有因此而讲条件要求分配到更好的单位去,而是任劳任怨,兢兢业业地在戈壁滩上“创造”着园林二连。一晃37年过去了,父辈们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戈壁滩变成了“花果山”,成片的果园充满生机,春天是一片花海,夏秋果实累累。


园林二连也成了全团最富的连队。作为军垦二代,当保疆”、“卫国”们都开上了崭新的私家车,住进了漂亮的楼房。 

那些当年栽种的老榆树,枝繁叶茂地守护在果园周围。这也使我更加相信: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园林二连便是最好的注解。

或许正是由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在新疆很多地方便有了榆树的传奇,伊犁更是不胜枚举。记得很小的时候61团的团部大街上就有三棵相偎相依的大榆树,可谓高耸入云,遮天蔽日。最大的那棵,三四个人才能合抱。据有文化的老人说,这是左宗堂当年收复伊犁时栽种的。夏天的时候,借着它们的阴凉,人们聚集过来,竟成了一个袖珍的集贸市场,瓜果蔬菜,冰棍冷饮,应有尽有。


久而久之,大榆树又成了地标,61团的人区分方向,以大榆树为参照,住在10连的会给外人介绍说,过了大榆树往东,一直走,就到我们连了。而房建队的则会很自豪地告诉你,到了大榆树,就到我们家了。可见,大榆树在61团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。可惜,由于年老体衰,加上管护不到,上世纪末,三棵大榆树相继枯死,最终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。

因为有着根深蒂固、材质坚硬、枝叶丰满、抗旱耐涝的特征,新疆的蒙古族、锡伯族和哈萨克族人,也都视榆树为神灵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系满了红丝带的古老榆树,饱含着人们祈福上天庇佑和对亲人的美好祝福。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212省道的过程中,过雅马渡大桥后,路中央有棵巨大的榆树,传说中是哈萨克族人的救命树,树上系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条。


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,筑路工人没有将它砍去,而是留在了路中央。路到此处,一分为二,然后合二为一,继续前行。直到2000年后,有一年夜里有位司机在大雾中撞上了古榆,车毁人亡。人大代表上书交通部门,最后多方征集方案,移走了这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树。想起这件事,我就有些茫然:为什么象征着吉祥幸福的榆树却成了马路杀手呢?究竟是人毁了树,还是树伤了人。看样子,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,还需好好钻研。


去年夏天,父亲去世了,埋在旱田山。怕父亲太孤独,哥哥在野外选了棵榆树去栽在坟前。怕牲畜啃,用细长的树枝扎梱包了一圈,怕干旱,抽空就用车拉一桶水去浇灌。父亲一周年的时候,我们看到榆树枝繁叶茂,甚至比有水源的树还要精神。哥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,我从未听他表达过对榆树的溢美之词,但是我想既然他选中了榆树去陪伴父亲,在他的心里一定有着和我一样喜爱榆树的理由。这就是骨肉亲情的心有灵犀吧。


有关作者




1971年10月出生的鲜章平,笔名榆杨,新疆作家协会、兵团作家协会会员,新疆兵团第四师电视台总编辑,四师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,业余编辑《可克达拉文艺》季刊。从事文学创作30年,多年来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、诗歌、小说等作品30多万字,出版作品集《站在阿力玛里的土地上》、诗集《西部回声》(与人合著)、《热爱》等,发表网络小说《迷离》、《暗叹》等。


征文启事


自2015年【文眼聚焦】栏目开设以来,我们兵团卫视微信平台推出了许多新疆、兵团作家的小说、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,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。现在微信和文学作品相互捆绑得越来越紧,文学作品借助微信上图片、声音和视频等元素的多重参与,传播势头越发生猛。相应地,文学作品也以其短小精悍独特的形式高度吻合了微信传播的特质,开始成为微信运营平台上盈利方阵里的的“内容为王”。当文学作品和微信完美邂逅,必是一场场丰盛的文学盛宴。


所以呢,为传播正能量文学作品,讲好实现中国梦的故事,小编在此热烈欢迎全国的作家多多为我们投稿(请投邮箱1505774274@qq.com),丰富我们平台的内容,也让更多的读者沉浸到文学气氛当中去。


编辑/何晓花

责编/贺孜孜 监制/王志明


猜你喜欢❤

【文眼聚焦】姜继先:高的是玉米矮的是棉花

【文眼聚焦】魏红花:诗情花意

【文眼聚焦】马涛:辞别老母

【文眼聚焦】康剑:聆听喀纳斯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